1)第393章 徐光启出山_明末:带着复兴号崛起外东北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袁崇焕有些不好意思的跟吴襄父子说。

  他自然是听说过这两位的,把守辽东关钥。

  吴襄父子也知道这位后起之秀,作为降臣他们见面不免有些尴尬。

  简单聊了几句才知道,袁崇焕如今也加入了大华,做起了王昆山的副手。

  本来袁崇焕还想要回归大明的,但世事总是出乎意料,他连回去的机会都没有。

  自从三十万大军在黄河大败之后,袁崇焕就在大华军中养伤,等待着和谈的结果。

  和谈是结束了,但结果跟他没有任何关系,不光是他,三十大军明王朝全都放弃了。

  甚至还因为战败之罪,他的家人都被暴怒的崇祯给杀了个干净。

  袁崇焕心如死灰,后来在王昆山的劝导下才逐渐的恢复过来。

  在王昆山的建议下加入了大华,还接受了大华的短期军事培训。

  培训之后他彻底获得了新生,主动要求跟随王昆山前往万里之外的非洲。

  或许离开这里,才能让他的心情得到彻底的平静吧。

  郑毅将前往非洲的事情定好,就任由他们去沟通感情。

  他则是前往乘船前往天津卫,去那里亲自拜访一位大家。

  徐光启,字子先,祖籍是上海,后世有个鼎鼎有名的地方叫做徐家汇。

  自从辞官之后,就归隐在天津卫著书立说,成为了大隐于市的隐者。

  此时的徐光启已经年近花甲,见到郑毅的时候也是禁不住愣了神。

  他没想到堂堂华夏帝国皇帝,竟然会亲自拜访他一位老人。

  而且身旁还带着几名看起来像是老农的官员。

  请郑毅进门之后,郑毅就对他大家赞誉。

  有明一朝,在农事和数学、物理等方面,能比徐光启贡献大的几乎没有。

  玉米和番薯等作物的引入,也让许多地方的百姓摆脱了饥馑之忧。

  若是按照郑毅的评判标准,徐光启的成就是大明第一人。

  甚至那位阳明先生,在某些层面上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郑毅这次来,就是希望徐光启能够再次出山。

  华夏农业大学已经成立了十多年。

  也有许多的新研究成果。

  希望徐光启过去任教,最好带着他那些弟子。

  徐光启门生遍天下,无论是文学方面,还是农学与数学方面,都有不少的人才。

  这些弟子又有再传弟子,已经形成了很大的规模,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如果全都加入,定然能够大大提升大华农业的研究水平。

  起码在整个行业的有序传承和发展上不至于出现问题。

  徐光启详细打听了农业大学的建制和规划。

  对于设立大学也是由衷的称赞。

  只是他年岁已大,对于出山还是心有顾虑。

  郑毅也不强迫,让几位大家与他交谈农业方面的事情。

  徐光启才知道,这几位看似老农的人,竟然也是农学大家。

  什么杂交水稻、杂交小麦、规模种植、大棚蔬菜等

  请收藏:https://m.001web.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