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九十一章 科举、国考 二_帝国的荣耀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下刘存忠手里的盒子查看上面的封条。发现无误后便打这个小盒子。出一个信封。上面贴着一个大封条几乎占了信封的半部。上面然刘浩然的“江南行省丞相”大印。打开信封。取出一张叠好纸条纸条结-部分有一个火漆。上面印了“浩然正气”的小印。

  朱升屏住呼吸。拆开纸条。将其展开后。围上的宋等人不由脸色出现各种表情。纸条上写着两句话。一句是“格物致”另一句是“非信无以使民,非民以守国。”他们都知道。前一句出自“礼记”格物致知诚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后一句出自前宋的《资治通鉴》司马光评论商变法的一段话。

  朱升觉的自己学生这目出的有点意思。前一句不但是儒学的经典字句。更是理学注重的。算是四书五经的范围。但是他知道。自己学生刘浩然心里的格物致知却与郑玄朱子等名儒注释的意境有区别。而且这一句话。就是各理学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很有争议。

  后一句却跳离四|五经。从《治通鉴》这部史书中取题但是从大义上讲。《资治通鉴》是前宋的钦定史书。官员们“指定读物”。而自称秉承前宋一脉的南行省用来考题取士也无厚非。这小子。真是精于算计。这两道目。即让理学学派看到了希望。又让其他学派看到希望。可见刘浩然是做过一番权衡的。

  这两道题目很快被考务"写在几十道大纸上。钉在木架上分别展示在众考生的眼前。朱升甚至能听到不少考生发出的倒一口凉气的声音。格物致知好说。正在他们学习范围之内但是《资治通鉴》这句话。却为难了不少在理学思想气氛下只是苦读“圣贤书”的考生。他们虽然也能猜出这句话意思。但是你要是没有熟读《资治通鉴》。不知道这句话出处的整体意思。叫他'|如何发挥?要知。一般理学学派的学子。能熟读史书的不多。要是真做到那一步。哪个不是一的的名士?

  刘浩然站在一边。只是默默的看远处的考生答题。他刚才随意的在考院四处走了走。的就是感受一|某种满足感就像某个领导人在公务员考试中视察一般。“小伙子。好好考。考出水平来好为人民服务。”想到这里。刘浩然不由为自的“恶意”感到好笑。但是他不想影考生的情绪。走了几圈后便坐在正院与朱升宋等人闲聊起来。时间过很快。过了未时。便有考生续交卷。这是策问题。一旦确定论点。展开论述。能检查的就只是错字了。而一旦从草稿上誊写到试卷上。就是有错字也不好改了。你总不能在试卷上涂个大墨团吧。

  考务官先将交上来的试卷封订。后按照顺序在试卷上盖上一个编码。如第一百零八号。再将试卷的内容誊写在同样编号为第一百零八号的一

  请收藏:https://m.001web.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