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873章 网络文学第一枪_1980我的文艺时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再没有比国文社更加璀璨的编辑阵容了,其中的绝大多数人不仅是编辑,同样也是文学界鼎鼎大名的作家、诗人。

  群星璀璨!

  程早春每念到一个名字,底下的年轻人们便一阵骚动。

  以往只在书上见到的名字,如今一个个就活生生站在他们的面前,并且同在一间会议室里近在咫尺。

  今天的颁奖仪式没有那么多的繁文缛节,程早春讲完话后便开始了颁奖。

  一份奖状,上书着“第一届国文社互联网创作大赛优秀奖”的字样以及获奖者和作品的名字,下方是总编辑程早春的签名,以及国文社的落款印章,十分正式。

  一份奖金,一小摞第三版人民币100元面值的钞票。很俗,但却很实际,每个拿到它的作者脸上的笑容都更盛了几分,抵几个月工资呢。

  还有一份稿费单,那是《当代——第一届互联网创作大赛专号》的用稿稿费。一周之后,刊登所有获奖作品的《当代——第一届互联网创作大赛专号》就将会上市。

  颁奖仪式结束后,众多年轻作者仍沉浸在亢奋的情绪之中,在场的文坛前辈们看着他们青涩的表现不由得露出会心的笑容。

  年轻真好啊!

  颁奖仪式结束是林为民的讲话,他没有一本正经的发言,而是坦率的与在场的年轻作者们聊了起来。

  林为民指着一个三角眼年轻人身前桌上的铭牌,上面印着“李寻欢”三个字。

  “这个笔名有意思,看来这位同志很喜欢古龙的小说。”

  被点到名字的路金波有些激动,又有些紧张,“是,我特别喜欢古龙小说最喜欢李寻欢这个人物,所以才用这个名字当作了笔名。”

  林为民又指着另一个铭牌,“那这个‘邢育森’有什么说法没有?”

  面容白净,有一股书卷气的年轻人起身说道:“林老师,这就是我的本名。”

  林为民笑道:“拿本名当笔名,跟我一样,小伙子有个性。”

  在场众人发出一阵笑声,会议室里的气氛逐渐轻松下来。

  跟众人聊了十多分钟后林为民见时间差不多了,说了几句寄语,结束了今天的颁奖仪式。

  颁奖仪式结束后众人出了会议室,来到国文社院中留影纪念。

  三十多人分成了两排站立,一声“茄子”后,第一届国文社互联网创作大赛的所有参与者都被记录在了胶卷上,成为时代的印记。

  集体合影留念后,在场的众多老前辈又被年轻人们拉住不放合了几张影,林为民是被当吉祥物最多的人,几乎每个人都合照到了。

  翌日,《光明日报》第03版发表了一篇标题为《第一届国文社互联网创作大赛落下帷幕,颁奖仪式昨日在京举行》的通讯稿。

  “作者:记者韩晓慧,《光明日报》(1997年11月17日星期一03版)

  本报燕京11月17日讯(记者韩晓慧)9月15日国民文学出版社举行第一届互联网创作大赛,大赛为期一个月时间,于10月15日落下帷幕,经过评委会严格评选,本届互联网创作大赛共诞生了20篇获得优秀奖的作品。这些作品多以都市青年为主角,以时下新兴事物为主题,获得了评委会诸多专家的一致好评。

  昨日上午9时,第一届互联网创作大赛颁奖仪式在国文社举办,20位获奖作家集体亮相。通过国文社举办的创作大赛,这群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的业余作者走向了文坛,为中国文学界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

  ……”

  《光明日报》上的通讯稿并不起眼,但却让20位获奖作家欣喜不已,因为在通讯稿的最后还附上了他们的笔名和获奖作品名称。

  再加上几日后要正式上市发行的《当代——第一届互联网创作大赛专号》,正如文章所说的,这群原本只能寄情于互联网的业余作者们,透过国文社的渠道走上了他们的文学道路。

  也在不知不觉间,影响了中国网络文学未来的走向。

  请收藏:https://m.001web.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