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65章 再见,老米_1980我的文艺时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国家,所以到那里的都是来自所谓“问题国家”,我们去的这一届是“问题”最多的一届。”

  既然有“有问题”的国家,自然就有“没有问题”的国家,这个国家是谁呢?

  不言而喻。

  用中国话来解释,这就叫桶站。

  八十年代受非官方邀请出访的作家所经历的99%都是这种遭遇,有些人甘之如饴,有些人后知后觉。

  当然了,阿瑟·米勒对林为民的这种邀请更多的是公务性质的,肯定没有那些邀请的情况那么夸张。

  但他同时也很清楚,自己去了米国也不会比那些作家好到哪里去。

  原因很简单,没名气。

  这不是你是中国人还是米国人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名气的问题。

  别以为在米国搞话剧就很高贵,很多时候米国那帮搞话剧的境况,甚至还赶不上国内。

  国内这个时候好歹是计划经济,贫富差距也非常小,搞话剧算是文艺工作者,幸福指数很高。

  到纽约百老汇去看看,满大街籍籍无名的音乐剧、话剧演员,真正能够出头的演员少之又少,有些人连房租都交不起。

  大部分在米国搞话剧的人,活的都没那么潇洒。

  反倒是跳出这个行业,比如转行到电影、电视行业,几乎都变得有钱了。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本土人都这德行,更何况林为民一个外来户。

  所以,哪怕是阿瑟·米勒这个知名的剧作家邀请,林为民也毫不动摇的直接拒绝。

  林为民愿意让阿瑟·米勒把他的作品带到米国去,反正就是去试试水,失败了也没什么损失。

  但要让他现在去米国?

  没兴趣!

  他又不是那帮受了各种舆论宣传洗脑的小年轻,什么米国就是自由国度,米国的空气都是香甜的……

  没名没钱,你到哪都是个屁!

  对于林为民毫不犹豫的拒绝,阿瑟·米勒深感遗憾,一个劲儿的说“林,你真应该去百老汇的”。

  林为民理解他对自己的欣赏,但这种欣赏又不能当饭吃。

  自己去米国,是不可能受到阿瑟·米勒在中国的这种待遇的,何必去自讨苦吃呢。

  确定了要把《触不可及》带到米国的百老汇,阿瑟·米勒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寻找一个靠谱的翻译,将话剧剧本翻译成英文。

  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把《推销员之死》翻译成汉语的译者——英若诚。

  英若诚在人艺的绰号叫“英大学问”,毕业于水木大学外语系,是人艺出了名的才子。在水木读书时他便是学校话剧社的风云人物。

  因为精通英文,又熟悉舞台语言,这次人艺引进《推销员之死》便是由英若诚主导翻译的。

  阿瑟·米勒不懂中文,英若诚在他执导中文版的《推销员之死》的过程中给他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因此阿瑟·米勒非常信任英若诚。

  “英老师,那就

  请收藏:https://m.001web.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