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百四十六章 在路上(二)_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二人皆疏忽了,叶清臣说道:“好啊。”

  朝廷每年也主动印刷一些书籍,还有大量邸报,一旦便宜,会为朝廷一年节约几万贯支出。

  想的是这个。

  郑朗笑了一笑,不能怪。宋朝还是好的,有的工匠拿的薪水比一个知州还要高,对技术十分重视了,远比后来的与前面的朝代好。但想将科学凌驾于士农之上,那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有一个思想观念转换的过程,不急。

  继续说道:“陛下下诏,允许朝野上下进谏。但怎么能听到民间的声音?”

  “民间的声音?”

  “治国治的是什么?是治理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强大。”

  这句话换其他朝代会当耳边风,但在宋朝,却是主流声音,尽管大多时候只是一个口号,但有之,毕竟是一个专注内治的王朝。

  叶宋二人点头。

  “可是大多数官员能不能接触到百姓,能,只是邻居,偶尔在街上走一走,听到的一部分声音。”

  二人再次点头。就是象郑朗那样四处察看,看到的仅是一部分百姓,不可能听到所有百姓需求的。那是在地方,到了京城,郑朗还有本领在全国察看么?

  “有了活字,就可以办报纸,让百姓发表言论,庙堂上的官员也可以看一看,用这些言论做为一个参考。”

  “报纸?”大宋眼睛亮了起来,显然他想到一些好处,虽然是朦胧的。

  “象邸报一样,让私人筹办,朝廷不干涉,只要前提不涉及大逆不道的内容,皆可以刊登。又可以刊登一些民间的喜闻乐见,野史趣闻,诗词歌赋,杂倒,吸引百姓购买。私人可以谋利,朝堂可以用来做为辅政的参考。宋兄,你政绩不行啊,将这件事办好,你也有了政绩。”

  叶清臣无语。

  宋庠气得翻眼睛,那有你这样说人的,当面说俺政绩不行啊。

  但是宋庠听得很心动,问:“那个活字在何处?”

  “工具我带来了,在船上,大约十几天就会到京城。正好这段时间你谋划一下。”

  这件事意义更非同小可。

  报纸的舆论不仅是供朝堂做一个参考,还会让宋朝制度变得更民主,宋朝的一些士大夫,包括苏东坡等人,他们是普通百姓出身的,但做了高官后,忘记根本,立即维护士大夫利益,有了报纸,就可以起一个监督作用。

  不会将宋朝飞跃成民主时代,但会变得更好。

  叶清臣道:“行知,你这些点子是怎么想出来的?”

  “格物学啊,格物致知,格物便是要形而下之器,穷得形而上的道理。致知便推胡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这两句话是朱熹说的,这个格物便是明理,察看形而下的事事物物,来认识形而上的天理。从物中见理,由寡至多推展扩充自己的知识,由此达到知无不尽。

  朱熹诸多言论中郑朗最

  请收藏:https://m.001web.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