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百七十五章 留_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组,招收了大批差役,增加的只是吏役,如今太平州诸吏严重缺乏,不增加不行了。

  衙前也增加一些,某些时候要代替厢兵。

  但减去了一些差役,比如渡夫,还有大量的耆户长。要付薪酬的,多一个就是二十缗钱,多一百个,就是两千缗钱。因此耆户长缩成两百来户设一耆户长。相当于后来的大队干部。

  然后就圩长,小圩设一圩长,大圩设一圩吏,一圩长。这时就能看到小圩作大的好处,不能一百来亩地的小圩也设一圩长,最小的小圩有三十几顷,一百多户人家,可以独设一耆户长与圩长,不过为了省便,两者合一。

  圩长责职又比耆户长重,耆户长仅是配合一下州县公干,一年不需要抽出一月时间,而圩长则要时刻注意大堤安全,还有防汛,放水排旱,监护堤林,所以薪酬更重。

  为力求样板,郑朗对每一个细节苛刻到让人发指的地步。

  因为有薪酬,还是不算低的薪酬,比较好招人的。吏役依然让各大户占据,这是他们的荣光,对此郑朗也不反对。富有富的好处,穷有穷的好处,富者不易贪,穷者能摊薄社会贫富不均的矛盾。

  将人招来,让这些小吏带上一带,等杨察他们到来,这才放人。

  但赵通判与汪县令联手找上门来,央求道:“郑知州,教教我们吧。”

  以前梦寐以求的就是想升官,真升官了,却是两眼茫茫。一个变成一州一把手,一个变成了二把手,可细细琢磨一下,想从郑朗这几年学到什么,再想,却什么也没有学到,郑朗那种做法,根本是自己学不来的。非是有港口,就是有港口,自己也不可能将它变成现在的芜湖。

  解铃还需系铃人,别人不知,自己可知道,郑知州有多神奇,知道得越多,才越觉得神奇。于是不约而同前来求救。

  郑朗先看着汪县令,说道:“舒州新知州是刘沆,此乃干才,要你多想何为?他不问你不用管,他问你有什么想法就回答,让他做参考。”

  刘沆文学上成就不高,可是很有真材实料,正以长于吏治而著称,也是未来能臣之一,一个有作为的宰相。一个舒州岂能治理不好。况且他今年正好四十左右,正是心智最成熟的时候。

  要你出什么风头?

  若不是一些小学问,与后世的知识,仅凭吏治,俺到他面前也自愧不如。

  汪县令傻傻的问:“就这么简单?”

  “就这么简单,在此人手下担任通判,可能远比在我手下担任知县更轻松。”

  汪县令很狐疑地离开。

  但几个月后,用尊敬的语气写一封信给郑朗,君识人之能天下无双。俺过得很适意。也要看的,如果他作风不正,想在刘沆手下过得舒适,那是休想。

  赵通判的事有些复杂。

  当天没有说,第二天将赵通判喊到府衙说

  请收藏:https://m.001web.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