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百三十二章 割(一)_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诏书,自己偏偏传授精湛的织艺,与此诏书有讳,尽管这些织机仅赐予最贫困的人家,救贫赈困,也会有人做文章。

  王安石说道:“好难。”

  这样想问题多累。

  “不是难,是必须的,如履薄冰,才不会让人找到话柄。否则几年后,会有人盯着鸡蛋壳找蛋缝。”

  崔娴银铃般的大笑,这个比喻也妙。

  王安石很无言,老师说得很有理,万事才开一个头呢,老师做得就很好了,赈寡孤,济贫困,化纠纷,宣德化。不到一月时间,太平州上下百姓对老师交口称赞。

  但最锋利的两手还没有亮出来呢。

  这就是政绩,普通的政绩官员不会眼红,若是政绩突出到一定地步,眼红的官员必然很多,朝堂里的官员总体来说不算太坏,可范讽那样的官员也有不少。

  小心是必须的。

  搭建起来很快,几天过去,转眼间十座凉棚全部搭好。

  衙役们将织机抬出来,也是太平州一件盛事,上下官员一起出动,跟在织机后面,出了城外。

  很早就有百姓在等待了。

  命令前几天已经下达,张贴于三县县城门口,或者县衙外,无奈啊,芜湖繁昌二县连城门都找不到,只好往县衙门口张贴。

  赵通判说道:“郑知州,此举会使太平州无数人家生活得以改善。”

  现在百姓生活很简单,一个粮食一个纺织。江南的纺织业远不如北方,苏杭的纺织品与北方相比,都次了一筹,更不用说太平州的纺织业。好的青州绢每匹在东京城能卖两缗钱以上,太平州的生丝每匹不足一缗钱。若在当地收购,好的一匹不足七百文,差的仅在五百文。

  若将太平州整体纺织技术拉动上去,不要多,每匹能卖到一缗到一缗半钱,多少人家有了生路!

  这是大善政。

  然后敬佩的看着郑朗,有志不在年高,前几天德化一行,自己还以为这对小夫妻在做伪呢。

  就是做伪做成这种地步,也够了。

  “赵通判,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来学的妇女会很多,教的必然会不细,想一下子提高织艺,不大可能。不过明年我还会让她们过来,连教上两到三年,到那时候,太平州织艺才能整体上去。”

  已经很不错了,赵通判说道:“郑知州,你来到太平州,是太平州百姓的造化。”

  “不能夸,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什么时间我离开太平州,什么时候才能下结论。”

  “郑大夫,我有一不解。”严荣说道。

  “何不解?”

  “江南本来桑麻业产量比北方高,一旦技艺跟上去,北方百姓怎么办?”

  “咦,你过来。”

  小胖子走过来,郑朗看了看他的头道:“你不但胖,而且越长越高,以后难道想让我仰望你?”

  “等我长大,比大夫高,见了大夫就低着头。”

  诸人看着这个憨厚的小胖子,一起

  请收藏:https://m.001web.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