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十二章 层层加码,成效初显_大明:我能翻阅华夏图书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下令,将原本准备迎接旧制科举的官员们都召集起来,包括了下辖各个县城的主要官员,不过与其他接到圣旨地方不一样的是。

  赵祎延还耍了个小聪明,他不仅召集了官员,还召集了各个府内有名书院的老师们,以求在最快的时间内将此次考试的消息传递下去。

  不只是传递给各个衙门地方,更重要的是要传递给下面的所有学生,所有为了考科举而准备了不知道多少寒窗的学生们,苦读为了什么。

  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高中状元及第,走马上任为官一方或高居朝堂之上吗?

  而作为第一次考试,当地考生的考试结果也就是成绩,也直接影响着当地父母官的风评和考核。

  这是旧制就有的事情了,在这一点上朱由检并没有改变,甚至进行了加码。

  当地若是有考生能够连过三关被翰林院录用或被朱由检组建的新式学院录取,都将获得由朱由检亲赐的“有教一方”的金字牌匾。

  虽然没有实质上的奖励,但是谁都知道,这牌匾的意义,这可是天子墨宝。

  可以说获此殊荣之后不说以后为官平步青云,也能够在同僚之间抬得起头啊。

  不然人家都有,就你没有?

  是你能力有问题还是你的态度有问题,别说什么你下辖的士子比之其他地方的官员有差距,所以没有连过三科。

  那各个地方都是以当地考生人数和考试情况单独划线的,何况乡试还是你自己在州府内组织的,成绩差强人意你给谁说这理由去?

  就这样在如此的荣誉激励下,各个地方的官员就像是被打了鸡血一样,玩了命的进行宣传,原本还有不少人看不清楚形势。

  觉得这有可能只不过是皇帝的一时兴起,大可不必放在心上,差不多组织一些郁郁不得志的士子去应付一下差事就行了。

  没想到各个地方为政的官员可不答应,上面的官员无比上心,底下的官员就也逐渐开始坐不住了。

  直到演变到最后,消息传到朱由检的耳朵里的时候。

  下面的官员已经不是说是否重视的问题了,而是组建了规模宏大的新式科举宣讲队伍,甚至江南地方有官员直接浩浩荡荡的拉出了培训班的大旗。

  将原本那些不入流的教授杂学的先生老师,都由官府出面请到培训班上课,朱由检提供了一份大致的开科考试方向和学习方向就没有多说。

  而地方官府竟然组织人手,对考试资料加以研究,一时间新式科举培训班、模拟卷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在各地纷纷建立起来。

  而考生数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毕竟这次的考试并没有什么资格身份之分别,只要你愿意参加,人人都可以通过这次考试走向为官的路子。

  甚至有些地方的小官小吏,长期郁郁不得志无法提拔,也以求通过这次考试实现人生的第二次价值实现。

  毕竟,这可是皇帝亲自开科招考,考上学完就能当官。

  并且还是第一次,这以后的待遇还能小的了吗?

  既然所有人都达成了如此共识,那么下面的考生之多超越历朝历代也就不足为奇了,毕竟已经有地方出现了七十多岁的教书先生,一夜间端坐在培训班内听着原本不入流的杂学先生教授算术的情况。

  请收藏:https://m.001web.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