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00章 书堂三联_一品权相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拼命的。

  古人确实很多怯弱者,但古人心中更多秉承忠信之念,不像后世的人们,心里只存有趋利避害之心。

  杨继业敢挂出来,也是想在文朝引发广泛的讨论,对文朝士林固化的思想进行冲击。学员们进知书堂,也必然会受到这类思想的熏陶,性情上会有改变。

  进大门后,在进教室外的中门,也有一联。

  上联是:天下兴亡

  下联为:匹夫有责

  这种说法同样与文朝固化的思想有所区别,却依然能够从孔孟圣人的言语中,截取下来。不算完全创新。

  孔孟圣人讲仁德礼义,讲民强君弱。这与文朝这里以及前朝大宋,士大夫与君王共治天下的思想是一脉相传的。

  也只有暴秦的酷法之下,捆绑民心,压制民意,使得天下利益归于帝王一身。法家从韩非子起,理论就是要全奴共一主,民越贫困,则更有利于统治,民越愚钝无知,君王才可过上轻松而愉悦的日子。

  吴起、李斯、商鞅、王安石等人完全法家是一脉相承,到后来明太祖,清初诸皇也是如此。杨继业明白,后世不少名家,世人舆论,都崇拜秦始皇、崇拜君王独政,高歌盛赞,跪下一大片。实际上,不过是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去想这些问题,没有读书,没有做自我思考,人云亦云。将专政抛出来的东西作为范本,作为真理,根本不顾真相,他们也不需要任何真相。

  本该是天下是大众的天下,管理者则是受人委托,行使职责而已。然而,将天下归在独夫之身,认为就是宏图霸业,千秋万代功勋。

  在文朝,讨论天下的归宿,不算大逆不道,而是士林风骨,该有的权限。

  知书堂既是抛出话题,也对知书堂学员的一种要求。每一个清醒的人,都要为天下做出一些有益的事情,如此,才能成为真正的等级高出一截的级别。

  如果是到知书堂学习的人,还像大众那般懵懵懂懂,没有自己的认知,就失去了培训的意义。

  进门之前,在右侧建起一个碑,碑上留着杨继业赖以成名的诗句。

  《咏石》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留在这里,既是杨继业在明志,也是送给知书堂的每一个学员,对学员提出的一种警醒和勉励。

  这块石碑,就是杨继业最明显的烙印。

  挂出这些东西,两联是新品,自然吸引人瞩目和品嚼。《咏石》一诗,苏杭这边的文人士林已经知道,但以碑文的形式出现在知书堂,可见杨继业对知书堂的看重。

  唐俊词、刘潇杰和刘裕等苏杭文坛遥远、前辈,得知知书堂挂出新联,都过来观赏。读着三联,唐俊词也是沉思良久,琢磨着自己对杨继业这个举子的了解。

  对于知书堂出来的东西,刘裕等人自然会先给出较高的评价,这是前辈们在呵护杨继业,有他们解读在线,其他人如果要质疑,首先就必须与刘裕、唐俊词等人进行辩驳。

  杨继业陪着这些宿老,心里在笑。这些东西出来,会对文朝有多少推动作用,那还的时间来验证。

  请收藏:https://m.001web.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