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二八章 后院失火_三国第一强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对于徐庶自告奋勇的出使,王羽报以胜固欣然败亦喜的心态。

  相对于自己一方,袁绍与曹操的联盟更加稳固,而且是背靠背的内线作战,但从战略布局上,已经占据了相当大的优势。

  袁术陷入困境,指望不上;徐州内部反对声浪颇大,泰山之战过去了这么久,居然连个使者都没派过来,陶谦显然已是焦头烂额;公孙瓒似兵强马壮,但也就是似而已,历史上的公孙瓒,最终是被袁绍灭了的。

  关于袁、公孙之战,史家总结的原因很多,国力说、用人说、谋略所,但依照王羽的观点,公孙瓒先天不足,这一仗还没开始,就注定他要输。

  袁绍的战略态势很好,南面的威胁都被曹操挡住了;河内的张杨是他的附属势力,也就是黑山军能给他找点麻烦,他可以集结冀州大部分的力量,对抗来自幽州的威胁。

  反观公孙瓒,内部他与刘虞不合,后者还是他名义上的上司,此外,他的侧后同样暴露在敌人面前。

  北方的鲜卑和东边的乌丸都和他仇深似海,就算没有这些仇恨,这些游牧民族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南下中原,烧杀淫掠的机会。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公孙瓒的强势只能是表面的。与冀州的战争,他即便打胜了一两仗,也没有时间和力量扩大战果,万一输了,更是兵败如山倒。

  所以,王羽许可了徐庶的请命。

  若能将吕布拉进同盟,让他从背后插曹操一刀,切断曹操和袁绍的联系,对整体的态势自然是大大有利。

  让袁术早点从荆州抽身同样是件好事,保全了实力的袁术,能在豫州给袁、曹联盟制造更大的压力。

  当然,以那二位的脾气,目标很难达成。王羽也没把希望寄托在这上面。他习惯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这种合纵连横的借势方式,只能是浅尝辄止。

  徐庶的最终目的地是鹿门山,一方面传达泰山书院成立的消息,同时邀请荆襄名士们前往观礼,顺便将他的老娘接到青州来。

  最后那条是王羽叮嘱的,使得徐孝感动之余,王羽自己也松了口气。徐庶在军中的重要性,只会越来越重要,他可不想重蹈刘备的错误,让心腹的家人落于敌人之手,进退两难。

  对王羽的北攻西守,舍弱击强的战略规划,田丰倒是有些异议。

  他认为公孙瓒实力很强,就算最终不敌,也能牵制袁绍几年时间,青州应该趁着这个空当。席卷兖州,与袁术、陶谦一道。将实力较弱的曹操彻底击溃才对。

  如果顺利的话,说不定还能借着关中生变的机会,将天迎到泰山来,这样一来,大义之名就彻底掌控在手中了。

  贾诩则倾向于王羽的意见,他是从人心的角度上做的考量。

  袁术是个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兖州战事要是打成胶着状态

  请收藏:https://m.001web.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