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九十二章:兵临潼关_晋末征途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关中,南倚秦岭山脉,渭水从中而过,四面皆有天然地势屏障,易守难攻,故有“四塞之国”之称,乃是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云:“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秦时起的所谓关中,即是以函谷关为界作划定。“关外”指的是函谷关之外,而“关中”所指的则是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并非其他某几个关塞之间。

  由此可见,函谷关曾是进入关中地区的重要关隘。

  然则,自汉武与曹魏后,秦函谷关的东迁北移以及大河的改道,让这一关隘没有了地势的险要,也同时失去了重要的军事价值,逐渐被潼关所取代。

  故此,在当下的东西门户攻防战中,潼关成为了兵家的必争之地。

  此次,朝廷兵伐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所派遣的兵力分做了两路行军。

  北军是骠骑大将军王浚的兵马,由主簿祁弘率领鲜卑突骑军自朝歌出兵,入河东郡,进驻蒲州城,以求强攻蒲津渡口进入渭南。

  南军则是李峻所领的武威军。

  武威军的行军路线为南崤函道,需经洛阳至宜阳,再向北行至永昌河谷,最后沿雁翎关河滩直至潼关关隘。

  李峻之所以选择走南崤函道,是因为从蒲津渡口过河的难度还是大一些,在军需粮草的运输上也有诸多的不便。

  南崤函通道则不同,一路上大多都是平原,无需翻山越岭,仅有几个所谓易守难攻的关口挡在路上。

  不过,除了潼关外,其余几个关隘的守将早都心向东海王,自然也就不能成为李峻行军路上的阻碍。

  原本,那些守将也并非是东海王一系,他们皆是河间王司马颙的属官。

  之所以会换了大王旗,是因为他们看到张方毒杀长沙王司马乂,又放火焚烧了洛阳城,皆是觉得此等行径应是司马颙所指使,这种有失天道人伦的大王岂能再追随?

  其实,这只是些冠冕堂皇的话,那些守将是看到了实力的转变,河间王司马颙已经无法与东海王司马越相抗衡,这才是他们转舵的真正原因。

  因此,李峻与李澈、张景在宜阳会师后,两路兵马合为一体进入了南崤函道,一路通畅地逼向了潼关。

  长安城,西汉之都城。

  自汉高祖刘邦定都关中起,五代帝王历经两百年的时间建成了这座宏伟的建筑。

  然而,西汉末年的战乱让这座城池名存实亡,赤眉军的一把火更是将长安城毁于一旦,彻底成为了一片废墟。

  直至本朝,长安城早已不再是都城,虽也有修缮,却再也无法恢复曾有过的辉煌。

  王府内,河间王司马颙望着手中的军报,额头上不禁地见了冷汗。

  张方的全军覆没耗掉了司马颙的半数兵马,而他在与刘沈的对战中虽是险胜,却也是损兵折将,以至于手中的兵力,根本无法抗衡前来进犯

  请收藏:https://m.001web.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