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千零一十七章 探讨_苏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治素养怎样不论,起码人品是非常高尚的。

  苏轼又是一脸的惭愧之色:“张公范公都已经致仕,此番还要受我拖累,实在是惶恐。对了,幸好张公最后一封上章没有送进去,不然,恐怕我现在还出不来。”

  苏辙也是感觉侥幸:“那封疏奏我也看过,张公这是喜欢你太过,乱了分寸。这就好像郑昌营救盖宽饶,言长兄你‘文字乃天下之奇才’,还想投登闻鼓,适足以激怒君上。”

  苏辙所说的,是汉宣帝时候的故事。

  盖宽饶是汉宣帝时期的司隶校尉,这个职位是汉武帝时期开始特置,专门负责对京城的监察。

  上至皇后太子,下至公卿百官,可以一起监督,故称“虎臣”。

  盖宽饶刚直奉公,正色立朝,公卿贵戚尽皆惧恨。

  当时宣帝方用刑法,信任中尚书宦官,盖宽饶屡次言事,宣帝信谗不纳,以宽饶怨谤终不改,下其二千石。执金吾议,欲定大逆不道之罪。

  大夫郑昌愍伤盖宽饶忠直忧国,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所诋挫,于是上书为盖宽饶求情,其中写到:“司隶校尉宽饶,居不求安,食不求饱;进有忧国之心,退有死节之义;上无许、史之属,下无金、张之托。”

  最后一句提到的四个人,许伯是宣帝老丈人,史高是宣帝外家,金是金日磾,张是张安世,“宣帝于此四家,属无不听。”

  这不光是在求救,还在指责宣帝纵容权贵,冤屈忠良,甚至隐隐有讥讽皇帝害怕这些外戚权臣的意思在里边。

  宣帝被揭了短,更加恼羞成怒,“遂下宽饶吏。宽饶引佩刀自刭北阙下,众莫不怜之。”

  张方平在南京听说苏轼被下狱后,立刻上书为苏轼争辩,结果应天府没有一个官员敢于帮老张投状。

  于是老张更加愤怒,命自己儿子张恕,拿着自己上书直接上汴京,投登闻鼓院。

  真要是这么干,那就是国家级丑闻,要捅出天大的干系!

  好在张恕也没这个胆量,虽然因父命难违,只好拿着奏章来到汴京,但是终究却“徘徊不敢投”。

  苏颂一出御史台,张恕赶紧去找他,询问该如何操作。

  见到老张的奏疏,老族兄也吓得不轻,赶紧将文章收了,打发张恕回去。

  苏油点头:“子由的见识不错,张公一时急欲救子瞻,才乱了手脚,这奏章真要送到陛前,怕不又是一番波折。”

  想了一下有问道:“那以子由之见,却该如何上书呢?”

  苏辙拱手:“长兄有什么罪过?不过就是文名太高,独与朝廷争胜耳。”

  “张公今再扞之,是更益其怒。”

  “不如但言本朝未尝以文字入罪而杀士大夫,今乃开端,则此风自陛下起。”

  “而后世子孙因而杀贤士大夫者,必引陛下为例。”

  “陛下畏议好名,必能赦免长兄。”

  苏油笑了:“你

  请收藏:https://m.001web.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