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九百七十三章 行家里手_国潮198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方!

  就是吃相难看得很,永远改不了一股子下作的市侩气。

  至于说到当年京城最知名的造车厂。

  一个是在东华门大街路南的“懋顺车厂”,另一个就是西交民巷的“起顺车行”。

  很可惜的是,虽说是造车厂,但这两家,实质上都是由木匠、铁匠组成的攒车作坊。

  并没有什么现金的设备和原料。版

  除了木料、油漆坐垫、靠垫、车篷子是造车厂自己弄以外。

  连打铜活什件的铜,也得向日本洋行去采购。

  像内胎、外带、车条、滚珠、轴承、弓子、手铃、脚铃、喇叭等重要零件更是如此。

  北平沦陷前,这两家车行是从英国人、德国人那里定购的。

  “七七事变”后,他们全得向日本人购买。

  所以呀,别看就这么一辆洋车,售价可要一百多大洋,贵的时候小二百。

  而造车厂赚的却不过是七块八块的而已,最好的时候也就十块二十的。版

  这就是当时咱们民族工业水平啊,那真是太寒碜啦。

  不过也得说,咱们的人更懂得享受,过去的手艺人活儿也好。

  攒出来的洋车和三轮车,经过几度改进,无论舒适度还是外观,都比洋人自己造的要好。

  像当时的车厢,里头讲究的是软包带靠垫,而且带仰角,这才能靠着舒服。

  箱体得是软木料,外边还得封铁皮。

  由车厢周边起,卡三道白铜线,一直到车簸箕为止。

  这样的车配上邓禄普的车胎才稳固防震啊。版

  人坐在里面,即使路况再不好也不会颠得受不了。

  另外车厢后还安有铜扶手,备车夫及专门“搡车的”手握之用。

  真遇着陡坡,一人蹬一人推,一样能让你舒舒服服上去,安安全全的下来。

  最后,还有些附件的添置,对各种天气的考虑简直周到极了。

  像车篷的条楞一样要包铜活,而且是带胳臂肘的(即支子)。

  上铺水笼布的车篷子,前带大帘一块。

  这样可随时收放,以供遮风挡雨。版

  车左右挡泥板和扶手,也都要包白铜活儿。

  还要安车灯各一,可供夜晚照明。

  车垫、车靠,讲究的是白布镶红布边,车脚垫得是长方形织花小地毯。

  最方便的是,还得有东洋脚铃一个,踩一脚,就能随时招呼车夫停车。

  那想想看吧?

  这种手工业与工业化结合的产物,是一般人能攒出来的东西嘛。

  你就是去永久、凤凰、飞鸽这些自行车厂,把这些大厂的高级工程师都给提搂来。版

  凑在一块堆儿,他们也照样做不出这样的车子来。

  这种拉客的人力三轮车呀,要是讲究美观,讲究舒适,讲究历史的原汁原味。

  那还就得找过去造车厂的老人儿才行。

  这样的玩意除了当年的人,可没人懂得怎么弄。

  可偏巧呢,罗广亮和小陶找到的孙师傅,就是当年“懋顺车厂”

  请收藏:https://m.001web.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