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百四十五章 四方形势_苟出一个盛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战火消弭之后,关东的生产力便爆发出来。

  淮南、江西、浙东、荆襄、山东成了大唐产粮重地,老天爷这两年也给面子,风调雨顺,农社、皇庄组织开垦,粮食产量比去年翻了一倍。

  大乱之后必有大治,此言不虚。

  唐末的各种矛盾都得到缓解,土地被释放出来,大量一贫如洗的百姓分得土地。

  如果劳动力富足,还可继续开垦。

  新开垦的土地免赋一年,在官府开具田契之后,就成为自己的财产。

  而原本属于兵头的土地,全部被收入皇庄之中。

  退役或者伤残的将士,可在皇庄、农社中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

  尽管被清流们说成是与民争利,李晔也坚定的推行皇庄制,这是大唐的基本盘,即便不收税,也能保证唐军的口粮。

  张承业建议恢复运河,重建义仓体系。

  自秦汉以来,便有国家粮仓,隋唐更是注重仓储,瓦岗寨能崛起便是占领了大隋的黎阳仓,然后招兵买马。

  目前而言,整个京畿地区人口四百万上下,只要不出现持续性旱灾,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还有南阳平原、兴唐府、汉中三地的支持,每年还能存下十万石粮食。

  当然,仅仅是目前,长安是大唐帝都,每年都在吸纳各地人口。

  不算兴唐府、陕虢、唐邓、朔方,李晔预计关中人口承受的极限差不多是五百万左右,超过这个数字就要出现各种矛盾。

  靠淮南、江南输血,也不是长久之计,一旦中原、荆襄发生动乱,关中就会出现饥荒。

  李晔觉得差不多考虑营建燕京了。

  历史的发展总是充满必然,自唐以后,中土王朝东移不是没有道理的。

  关东的发展超过了关中,若大唐自封于关中,那就真是跟天下大势过不去了。

  天下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不过长安作为帝京的存在,仍有重大意义。

  关中不可弃,河陇不可弃,西域更不可弃。

  “修粮仓就不必了,劳民伤财,大河南北的粮食向幽州囤积,长江南北的粮食向长安、洛阳输送。”粮食丰足,人口自然就增长了。

  这么多年的鼓励生育,蜀中、荆襄、关中三地最先迎来人口爆发。

  大量十几岁的少年、青年成长起来。

  只要在官府登记,便可减免一成的田税,领一头猪仔或者羔羊,这令很多人家都愿意生养。

  在古代没有娇生惯养,长到五六岁就是家中的劳力。

  河陇畜牧业的发达,令中土也享受到好处,每年有耕牛和驽马通过农社输送到中土,关中的普通百姓家也能见到马匹,关中百姓买不起耕牛,可以到农社租借。

  除了耕牛,铁制的农具也投入使用。

  减轻了农人负担。

  以前没有耕牛铁犁,一个三口之家能耕种二十亩就是牛人了,有了工具,能耕种五十亩。

  李晔解放生产力,也最大

  请收藏:https://m.001web.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