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百四十三章 大唐皇子(一)_苟出一个盛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佛门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

  越是有钱的地方,越是能玩出花样。

  道士深山老林搭几间茅房就行了,佛门不行,毕竟佛像也是要贴金铸铜的。

  自南北朝至隋唐,佛门经过短暂的打压,但整体上处于蓬勃发展期。

  三武一宗灭佛,历史即便走入五代十国,天下皆苦,佛门香火依旧鼎盛,所以才有周世宗柴荣的灭佛之举。

  吐蕃朗达玛灭佛,也导致大量密宗僧人逃亡河陇、西域、关中避难。

  这个时代随处可见诗僧、游僧。

  李晔并没有采取激烈措施抑制佛门,而是纳入大唐的管理体系,控制僧人的数量,提高僧人的质量。

  在他浅薄的认知当中,只知道有禅宗、净土宗。

  事实上,此时的佛门百花齐放。

  性、相、台、贤、禅、净、律、密皆有。

  密宗祖庭大兴善寺就在靖善坊内,由隋文帝始建。

  开元年间天竺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先后驻锡大兴善寺,翻译经典,设坛传密,再经一行、惠果传承弘扬,逐渐形成唐密。

  深刻影响新罗、百济、倭国、南洋诸国。

  当然,吐蕃密宗因为吸收了本土苯教,与唐密肯定是有区别的。

  但现在中土佛门昌盛,吐蕃一片空白,陆论藏这种半吊子也能凭借佛法大行其事,没道理中土的高僧们没有落脚之地。

  李晔发下召天下高僧入长安的消息之后,令佛门一阵激动,以为是皇帝要崇佛了。

  赵崇凝等清流极力劝阻,言佛门虚耗国力,致使百姓困苦,李唐的前几位皇帝一生信奉佛门,也没见多活几岁,懿宗迎奉佛骨,南诏攻唐,裘甫起事,庞勋叛乱。

  清流虽然有自己的私心,但还算有些底线,其中也不乏正直之人,他们针砭时弊,也能看到一些李晔看不到的地方。

  对于皇帝而言,清流太过壮大不是好事,但没有这群人,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李晔详细向赵崇凝解释此举的意义,才安抚住清流诸人。

  李晔所行之事是千年大计,彻底解决吐蕃问题。

  大唐本可以到达一个更高的高度,却被吐蕃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牵制住了。

  现在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张行瑾、陆论藏何尝不是大唐孕育出来的分支势力?

  诏令传下去,僧人未到,张行瑾、陆论藏的使者却来了,名为求封,实则向大唐炫耀。

  “……臣今握有高原半壁,百万之民,甲士十万,不负陛下昔日教诲,陛下若赐臣粮铁,臣愿永为大唐藩属……”

  使者洋洋散散的念完,朝堂上立即激烈争论起来。

  有人觉得张行瑾主动臣服了,免了一场刀兵也不错,毕竟高原难打。

  大唐新定,该低调的时候就要低调。

  当年高祖、太宗不也渭水之盟向突厥低头了吗?

  “张行瑾求粮铁,意在扩张,他日必为祸乱。”周云翼争辩道。

  请收藏:https://m.001web.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