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四二章 新元首府_怒海覆清1852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甫,怎么样,这些人用的还行吧?”董良正在书房中写书,他准备抓紧时间将华族法典给弄出来。

  这件事情上,赵烈文也帮了不少忙,这个家伙的知识面也宽得惊人,他竟然对《大清律例》倒背如流。

  董良要制定华族法典,自然不能仅仅照搬后世的东西。

  要知道律法不同于其他东西,他有很强的时代性,受到风俗、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制定律法除了考虑到华族的统治模式、统治基础,还要结合当前百姓的生活风俗和生活习惯。

  这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不是董良将法国的民法典和刑法典翻译过来,或者将他记忆中后世的民法、刑法、合同法、婚姻法等默写出来就可以了。

  当前最重要的其实还是刑法典,按照传统,民间的民事纠纷,现在大都是自己解决,或者是找人调解,很少报官,官府需要管理的大都是刑事案件。

  董良需要从赵烈文那里了解《大清律例》的一些内容。

  《大清律例》继承《大明律例》,已经使用了五六百年,必然是有其可取之处的。

  赵烈文抱着厚厚的一沓子材料走到董良的面前。

  董良终于知道那些大领导需要做什么了。

  原本以为这些人只要在文件上签下名字,非常简单的事情。

  轮到自己做了,他才明白。签上自己的名字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因为你签了名字表示你对这件清表示认可。

  要是出了问题,责任就要归到你的头上。

  虽然董良是华族的老大,但是不代表他可以任意地犯错。

  他现在在华族内部的威望就是他带着华族一次次做出正确的选择,才最终确立起来的。

  他犯一两次错误也许问题还不大,但是如果他犯的错误多了,手下的人还会跟现在这样坚定地追随自己吗?

  因此每一份下面上报上来的文件他都要认真地斟酌。

  这样的事情也是熟能生巧的。现在董良的大局观和决策能力都不是他以前可比的。

  赵烈文先将手中的文件放到了董良的桌子上,揉了揉胳膊才说道:“他们干劲儿都很足,一个个的还以为自己进了内阁。就是有些人喜欢夸夸其谈,仿佛他们进了这里就要参政议政。”

  董良笑道:“干劲足,那还不好啊,就怕有些人懒政,占着茅坑不拉屎。”

  “都被他们吵死了,还有人在我面前摆架子,觉得自己多读了几年书,就想要压到老子头上。”赵烈文道,他知道董良比较随意,现在跟董良说话的时候也不再咬文嚼字。

  “那惠甫你是怎么教训他们的?”

  “当然是跟他们比了,比学问,琴棋书画,老子样样都碾压他们。”

  “比职务,他们只是试用期的小职员,狠什么狠……”

  听完了赵烈文对自己新下属的吐槽。

  两人这才回归到正事上来。

  见到董良抽出一份文件。

  赵烈文结束了吐槽,开始说起正事儿来。

  “迁移过来的第一批官员以及家眷,应该两天后就能到,您看怎么安排?”

  “到时候提醒我去港口接一下,另外组织振华大学堂的生员到码头上搞一个欢迎仪式。”

  董良并不是一个喜欢讲排场的人,不过这次华族的核心办事机构从西表岛迁移到东番岛上的安平城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

  他觉得还是要搞得稍微隆重一些,一方面是对舟车劳顿的华族官员表示慰问,同时也是向东番的百姓表明一种态度。

  我华族是要留在东番岛发展的,我们不是海盗,也不是流寇。

  “成,那我去跟张祭酒说一下。”

  董良点头。

  跟赵烈文交代事情非常简单,往往董良只要摆明一下态度,后续的安排,赵烈文都能够提前想到。

  请收藏:https://m.001web.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