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720章 《时代周刊》米国版_1980我的文艺时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媒体完全把林为民和理查德·耶茨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

  一个郁郁不得志、岁月蹉跎,一个天资纵横、年少成名,这两个人放在一起,不仅是强烈的对比,也充满了戏剧张力。

  我要是记者,也会喜欢写这种报道,完全是戳中了大众的兴趣点。

  我有时候跟米国人聊天,他们随口都能叫出林为民的名字,而且对他的印象极佳,都说是伟大的文学家。”

  黎全武说道:“米国人说话就是喜欢夸张!”

  “也不能算是夸张吧?林为民光是米国的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就拿了两回,还有龚古尔文学奖和斯特雷加文学奖,一般的作家可拿不到这些奖项,很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没拿过这么多奖!”

  说话的是卢志芳,她对于林为民所获得过的荣誉如数家珍。

  当年《追风筝的人》在百老汇公演,林为民让人送来门票,他们一群留学生都去看了。

  也看到了外国观众对于林为民作品的狂热追捧,很多人内心都充满了与有荣焉的骄傲,以前对林为民的种种看不惯在这种心态下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欣赏和仰慕。

  “你们看看这个!”卢志芳从包里掏出了一本杂志。

  最新一期的米国版《时代周刊》上,黑色的背景,林为民的肖像照占据了整个封面,这是《时代周刊》的一贯特色。

  “这是林为民?”大家看到刊物封面,脸上露出难以言表的惊诧。

  “货真价实!”卢志芳的语气带着几分骄傲,将杂志递给了大家。

  众人好奇的都凑了上来,围在一起翻阅起了《时代周刊》。

  采访稿足足两万多字,占据了这一期《时代周刊》相当大的份量。

  理查德·斯坦格尔从业十余年,无论是文笔还是采访风格都臻至成熟、老辣,尤其是经过提炼后刊发出来的采访内容,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每一次问答都是精彩的博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大家看到最后,提到了大家刚才还在讨论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

  林为民引述《圣经》当中的话,让人印象深刻。

  黎全武想到前几年见到林为民的情景,忍不住说道:“他这个人还真是一贯自大!”

  程丹青心里的想法则是:卧槽!装得好逼!

  不过他没有表露内心的想法,反而说道:“我觉得这倒不是自大,应该说是一种基于实力的自信。”

  卢志芳赞同道:“丹青说的没错。‘没有人能进壮士家里,抢夺他的家具’,壮士积蓄力量捍卫自己的荣誉,又不是去抢夺他人的荣誉。”

  “那诺贝尔文学奖也不是他们家的。”黎全武辩驳道。

  “不管你承不承认,诺贝尔文学奖只是金字塔尖那一小撮作家可以染指的荣誉。对于这样一群作家来说,这份荣誉就是在他们这个圈子里传来传去的而已,所以说,用‘家具’来比喻也很恰当,只是这个家大了一点,壮士多了一点。”卢志芳说道。

  黎全武摇了摇头,“你们这些狂热粉丝怎么辩都能辩出理来!”

  “我这才叫中肯!”

  “行了行了,为了人家的事有什么好吵的!”程丹青劝道。

  他又拿起那份《时代周刊》,对卢志芳说道:“志芳,你这份杂志借我用用。”

  “干嘛?”

  “我寄给林为民,他都上《时代周刊》了,算是给他报个喜!”

  那年林为民离开米国后请程丹青等人去看了一场《追风筝的人》,事后程丹青特意去信表达了一番感谢。

  这几年,两人偶有通信。

  黎全武不满道:“你这厮惯会做好人!”

  程丹青说道:“我们中国出个这么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不容易,你别老想着拆台!”

  “谁拆台了?我跟老外夸他的时候你没看见!”黎全武嘟囔道。

  请收藏:https://m.001web.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