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43章 触动人心的作品_1980我的文艺时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汽车出现在贝勒府的第七天,一股传言在贝勒府周围百姓中传来。

  贝勒府这两年的整修和改建是ZY为了招待柬埔寨来的西哈努克亲王,最近忙里忙外,就是为了过段时间西哈努克亲王访华时来住。

  传言传的有鼻子有眼,这里原本就是贝勒府,柬埔寨的亲王放到中国也就是个贝勒级别,现在贝勒府重新装修一下给他住,也很合理。

  配合上贝勒府门口那几位精气神十足,刚退伍的兵哥哥,可信率飙升。

  时间一晃到了四月初,《当代》第四期正式上市发售。

  自一月的第一期刊发了程忠实的《白鹿原》,第二期、第三期《当代》的销量都维持在了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比之去年这个时候平均高出了近三十万册的销量,这当然跟刊物刊载了《白鹿原》这部爆款小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月份的第四期《当代》,编辑部同样寄予厚望,因为这一期上刊发了林为民的最新作品《一个都不能少》。

  刊物上市后的头几天,当期刊物所引发的舆论和影响是看不出什么水花的。

  直到一周时间之后,开始有读者来信寄到编辑部。

  《一个都不能少》的小说情节简单概括一下,就是一个还没成年的临时代课老师为了一句承诺而付出千辛万苦的故事。

  创作手法并无新奇之处,风格传统、平实,一点也不讨巧。

  佟钟贵曾在看稿子的时候,和林为民沟通过这个问题,对比他以前的那些小说来说,《一个都不能少》的风格太朴实了,可能很多喜欢林为民的读者看了会有些不适应。

  “其实并非是这部小说的风格朴实,你所感觉到的,实际上是这个故事带给你的。这样一部讲述农村教育内容的小说,注定了它的故事不会跌宕起伏,风格也不可能多么华丽动人。

  平实,恰恰才是这类故事最能打动人的地方。

  小佟,你要记住,海面上的风浪永远不及海底的暗流涌动来的凶猛。”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不缺吸引人眼球的文学作品,我们疯狂的吸收着一切外来的新鲜事物,反应到文学创作和鉴赏上,同样也要求新求变。

  可现在都九十年代了,再求新、再求变,不仅是很多作家求不动了,连读者也不喜欢看了。

  阅读阈值这个东西,提上上来容易,但降下去很难。

  《一个都不能少》的风格注定了它不是一部如同《白鹿原》那样震撼人心的雄奇史诗,它就像是一条溪流,只要读者愿意阅读,就会不断的冲刷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日益浮躁的这个时代获得心灵上的平静和感动。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文学作品的厚重很多时候并非是作品本身带来的,而是万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逐渐累积起来的一份真切的力量。

  林为民也坚信,读者的口味并非

  请收藏:https://m.001web.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