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225章 带领《当代》走向更高的那个人_1980我的文艺时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品都在此列,而两人的作品风格恰好带着先锋味道。

  “文学创作刚从巨大的阴影当中解放出来不久,我们不希望它陷入另一个阴影。

  现在新一辈的作者朋友已经不满足于小说叙述形式的单一,开始追求叙述的多元和多种可能性。

  编辑部的同仁一致认为,我们应该正视新时代文学创作的新变革、新要求、新方向。

  这一期的《当代》便是在这样的背影下诞生的……”

  眼下,林为民正伏在案上笔走龙蛇,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吹逼。

  《当代》1983年第一期上市近月,在全国范围内引发的反响是巨大的,也因此得到了很多媒体的评论和关注。

  《文艺报》创办于建国前夕1949年9月25日,是全国文协主办的报纸。

  历任主编无不是文化巨匠、文学大师和卓有建树的文艺理论家,可以说新中国的文艺风云均与《文艺报》有着密切关系。

  多位伟人都曾在生前对《文艺报》的工作做过重要指示。

  这次《当代》1983年第一期所引发的反响引起了《文艺报》的关注,特地向《当代》编辑部发来了约稿邀请,让编辑部谈谈关于这次第一期组稿的幕后故事。

  蒙伟宰和覃朝阳两位老同志顺手就将这件事交给了林为民,美其名曰不能抢了林为民的功劳。

  83年开春第一期主推新人新作确实是林为民的点子,两人这么说倒也没错。

  林为民花了一上午的时间奋笔疾书,总算是将稿子写好了。

  柳荫手里拎着茶缸走过来,吹着高碎漂浮在水面的茶沫啧了一口,“为民现在真是当领|导了,瞧瞧这稿子写的,都快赶上大会发言稿了。”

  荣世辉跟着调侃道:“这一期林主编主持有功,有了成绩不能藏着掖着,要不领|导怎么能看见呢?”

  林为民将笔帽扣好,起身活动着肩膀。

  “老同志,牢骚太盛防肠断啊。”

  荣世辉笑道:“我这个老同志没问题,小柳才三十多,你这个‘老’字是不是不太恰当?”

  柳荫配合的朝林为民瞪着眼。

  林为民给荣世辉竖了个大拇指,“要说会说话,还得是您有一手。”

  《当代》1983年第一期刊物在上市二十多天后经受住了广大读者的考验,受到了众多评论家、媒体的广泛赞扬,所引发的讨论和影响也对得起编辑部对于这一期刊物所寄予的厚望。

  再加上临近春节,编辑部内的气氛一片欢乐祥和。

  几人说着说着,又聊起了第一期的销售情况。

  《当代》自79年创刊以来,销量一直是稳中有升。

  近两年林为民加入后,销量的增幅更是强劲,如今总体销量已经可以做到稳定在八九十万册以上,但凡某期发表了一部口碑优秀的作品,销量轻松破百万。

  而像是刊登了《人生》、《我的

  请收藏:https://m.001web.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