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876章 金牌榜、大整顿、踏雪_我大明武德充沛但选择文化胜利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物。

  王权不下乡,自然也办不了什么全民义务教育。

  不过李公爷还是象征性地在几座大城市建立了公塾。

  只是这玩意根据伊国兵的描述,在朱富贵看来比起老美的快乐教育不妨多让。

  南唐还是有科举的,不过对于学子们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大明的高等科举。

  大明四大内蕃,也就是所谓五华联盟的国民是可以直接参加大明的高等科举,报考大明的大学的。

  这也是大明将他们视作一家人的标志之一。

  只不过每个国家的录取比例大不相同。

  教育追求的是公平而非平等。

  如果所有考生以分数一刀切,同分录取,这叫做平等。

  而让缺乏教育资源的穷苦山区孩子以更低的分数,而非因为孩子的民族肤色,更非因为北上津的户口以更低分数上学,这便是公平。

  大明目前内部发展差距很大,教育资源更是分配不均匀。

  一个留在湖南老家念乡村小学堂的孩子,就是把笔头咬烂,也很难在考试中比过凤都毛利小学堂里念书的孩子。

  而他们的差别,仅仅只是父亲当年参加湘军的时候,有没有被长官当做猪仔卖去大明而已。

  所以大明的高等科举分为东西榜。

  即殷洲榜与神州榜。

  在神州念中等学堂的考生,录取分数会低一些。

  而在殷洲念中等学堂的考生,录取分数会略高。

  目前大明社会还没有那么内卷,在不少人看来,念大学并非是唯一的出路,甚至都不是最好的出路,好儿郎更应该参军入伍。

  所以暂时还没有殷洲定居者有动力冒着风险,将子女送回神州,搞所谓“科举移民”。

  至于未来……

  还是那句话,拥有20亿~25亿人口的环太平洋大明帝国,再怎么内卷都卷不到哪里去。

  而且到那时,神州与殷洲的差距肯定已经消除,甚至倒挂了。

  自然也就无所谓“科举移民”了。

  而四大内蕃终究不是真正的大明公民。

  他们就没有那么多政策倾斜了。

  其中,西楚的学生是待遇最好的。

  他们报考大明各所大学的录取率是与大明神州考生一样的。

  某些特定专业甚至录取率比大明本土学子还要高一些。

  这是大明给予戍边功勋子弟的优待。

  南唐和拉华,录取率就只有西楚的三成左右了。

  而鞑宋,更是只有一成。

  可以想见,缺乏强力政府的南唐也好,拉华也罢,一定会快速出现教育产业化,私塾的教学能力将远远高于公塾。

  但有一说一,私塾这种精英教育也是有其可取之处的。

  虽然取材范围较小,但培养出超级天才的概率却不低。

  尤其是那种严重偏科的怪才他们在中学教育中很容易被比较呆板的考试模式所淘汰,但是进入到大学就会因为某一方面的超强能力而一鸣惊人。

  然而使用公共资源专门筛选

  请收藏:https://m.001web.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