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57章孔子的生平事迹_历代王朝更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海外,对东亚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章未完,请翻页)

  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当时中原各国的政权被卿大夫占据,进而又落入大夫的家臣手中,各国因权力争夺而爆发的内乱此起彼伏。晋国在卿大夫的把持下,常常向东方挑起战端,而南方又有残暴好杀的楚灵王屡次北侵。鲁国是既小又弱的国家,而且又靠近大国齐国,地位十分尴尬,如果依附楚国则会得罪晋国,如果依附晋国,楚国又会前来讨伐,如果稍稍放松对齐国的防备,齐国又会侵犯鲁国的领土。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孔子踏入了仕途,孔子的第一份职位是委吏,也就是主管仓库的小吏,后来又做过主管畜牧的小吏,可以说孔子官场生涯的起点并不高。不过,机会在他三十岁的时候悄然到来。

  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齐景公与晏婴到鲁国来访问,此时孔子在鲁国已经颇有声望,还收了不少弟子。齐景公听说了孔子之名,便特地向孔子询问治国之道,并举出秦国的例子问:“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孔子说:“秦国虽然是小国,但国君胸怀大志,虽然地处偏僻,但行事方正,善用人才。秦穆公与百里奚倾谈三日,听取为政的道理,有了这样的国君,取天下也不是不可以,称霸只是太小的成果了。”齐景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对这个颇有见地、思想深远的鲁国年轻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几年以后,鲁国掌握大权的三家卿大夫联合起来攻打鲁昭公,鲁昭公溃败,于是就逃到了齐国,齐景公便将鲁昭公安置在乾侯邑。此时鲁国政局一片混乱,孔子也逃到齐国避难,并且投奔在齐国大夫高昭子门下做家臣,希望能通过他面见曾经赞赏自己的齐景公。

  不久之后,齐景公果然召见了孔子,并且向他询问如何为政,孔子很爽快地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当时齐国大权正被大夫田常所把持,齐景公正苦恼于这种君不君臣不臣的情况,听了孔子此言十分赞同:“您说得是,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就算有食物,我也吃不到啊!”

  过了几天,齐景公又向孔子问政,孔子说:“为政之道关键在于节财。”齐景公便想以尼溪田封孔子却被晏婴劝阻了。晏婴认为儒家学说华而不实,既不能教导别人为臣下的道理,也不适合教化风俗,更不应该用以治国。于是齐景公以后会见孔子,就不再询问孔子擅长的礼制学问了。

  过了几天,齐景公对孔子说:“我没办法给予你像季氏在鲁国那样尊崇的地位,不过我可以给你像鲁国的孟氏那样的地位。”鲁国有三卿,其中季氏是上卿,地位最为尊贵,而孟氏是下卿,没有实权。即便如此,

  请收藏:https://m.001web.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