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七十章 祈愿九州同(1)_夜阑京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去,时间滑入到26年七月。

  “七月九日,北伐誓师。多年夙愿,一夕成真。甚幸。”

  何未敛息,凝着这句话,喉咙因被泪意哽着,火烧一般。

  刀光耀日,挥军北上。何等快意。

  不止谢骛清,这是多少人的夙愿。那些奔走在国共合作的路途上,促成合作,促成黄埔军校建立,促成东征……直至北伐的人们,都在祈盼这一日。

  长沙、平江、岳阳、汉阳、汉口、武昌……

  “三月二十四日,金陵。”

  27年的全部文字,断在此处。

  她想,谢骛清有意在北伐军入金陵后,停下了日记的书写,转而发了那封电报。

  金陵四月槐香盛,盼一会。

  彼时,两人分别两载,隔着万水千山。

  他留了心里的话,隐匿行踪,约她到金陵相见。战场的残酷,他已写了两年,笔停在这里,至金陵大捷,恰到好处。

  自鸣钟突然敲响,已是午夜两点。

  平日里,她习惯入睡前,拨掉撞钟的机关,免得被报时吵醒。今夜忘了。

  外边下雨了。

  雨打在玻璃上,水痕分明。她像能感觉到,雨冲刷过玻璃的凉意。

  至金陵,日记本已用了三分之二。

  她低估了谢骛清在南方战事的频繁程度,倒是谢骛清一开始就预估到了,才用了隔开两行的方式,尽量把全部的生活汇聚在这唯一的日记本上。

  下一页是什么,自何时起?

  她两指夹着那轻薄的白纸,掀过来。

  这一页的字迹,能明显看出墨水不足。

  “昨日旧友离去,只字未留。今夜行刑三人,其一对狱友笑言,少陪诸位。这是个读书人,临行前,将衣物连同眼镜都分赠给了狱友,穿着一条短裤,去了刑场。其气节,令人钦佩,若有一日九泉下再见,当引为知己。”

  下一行,他像要写她的名字,有短短的一横,但能看出来,很快便收住了。

  他不愿牵连她,慎而又慎。

  谢骛清隐去称呼,仿佛在对着一个不知姓名的爱人,留下最后的一段话。

  “我不知身在何处,不知今夕何夕,亦不知前路如何,是生是死。只盼昔日学生能将此物送至北方。骛清心中,北伐中断,死难瞑目,而未与吾妹携手,亦是此生至憾。”

  墨越来越少,有的字上,已断了笔画。

  壁灯在她的斜后方,像把那两行字打上了牢狱的光影。

  一个从南方一路北上,历经枪炮烽火,为了河山统一而浴血奋战的将军,却在连战连捷后,被身边人剥去军装,套上监狱劳服,关到了一个不知何处的牢房里。

  她不敢想象,如谢骛清这样高傲的人,是如何对狱警低头,借昔日教书育人的人情,才能拿回这个,像在完成遗书一般,完成了他对北伐一程的讲述。

  其中不甘,又岂止是“死难瞑目”可以描述的。

  何未无法再顺畅地呼吸,胸口闷得发疼。

  她合拢日记本,两手搂着,压在胸前。这里有谢骛清那两年的全部战功。

  当时的他一心家国,只在广东统一时,提到家人团聚,在被捕入狱后,留下最后一句话给自己的妻子……如此一个人,却遭受了那样的重创。

  而在重创后,他的血仍是赤红的,炙热的,滚烫的。

  请收藏:https://m.001web.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