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023章 三司_天下末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得卿等相助,孤复何求!”

  “臣等愿鼎助大王勘平九州,君临天下!”

  三人齐拜首,将这君臣相知的一幕,掀过篇章。

  而言,高诚目观五人,小心翼翼的说道:“如不复相,那孤打算置一中枢府,以阎卿为中枢令,位在九卿上,领百官,录尚书事。另外再设侍中台,与中枢令、尚书令共商国事,同处机要。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

  郭嘉嘴巴张了下,没说话,这不跟国相府一个样子嘛,换汤不换药。想到这,郭嘉还瞥了眼钟元常。

  果不其然,元常兄又是那尴尬的苦笑。

  周承汉制,设有尚书台。然而,汉制中尚书台这位台寺主官根本不常置,多以尚书仆射司台要务。但钟元常自罢相后,便被大王委以尚书令,而国相既要领国政,那必须得挂录尚书事的头衔。如此一来,钟元常却是尴尬的紧。

  现在的中枢府,跟国相府也没什么区别,阎相还是挂着录尚书事的头衔,引领国政。

  不过,倒是侍中台,让人回味啊!

  侍中乃是近臣,与宦官担任的中常侍一般无二。甚至,在前朝时,侍中还要位次于中常侍。但由于侍中由郎进位,非属内臣,又兼顾问应对、与闻国事,故而权柄渐重。

  现在大王要设侍中台,意味太明显不过了,加强皇权尔。

  尤其是赋予侍中台与中枢令、尚书令共商国事、同处机要之权,一如当初汉置尚书台,分司徒之权。

  唉~从古至今,所谓的相邦、相国、大司徒,乃至今日的中枢令,皆不过是丞相而已。再怎么更名改姓,总领国政这一要权,依旧没变。

  有了尚书台分相权,现在再设侍中台,再分中枢令之权!

  唔~倒也不错。

  两相竞衡,终究不如三足鼎立容易掌握。

  张松还在发愣,尚未从那突然砸下来的惊喜中回味过来。

  自己是无论如河也未曾想到今日,当初于成都,博那侍中之名,也不过是想以君上近臣的身份,加己殊荣。

  而今,侍中已经不仅仅是近臣了。

  那共商国事、同处机要八个字,就足够将其撑到国朝重臣之列。

  阎象丝毫不在意侍中台的建立,反而建言说道:“大王,依臣之见,不若去臣录尚书事之权。臣与元常相交莫逆,老是抢着元常的风头,终究不合正理。”

  “阎相何出此言,若无录尚书事之衔,何以领国政?况且,若以中枢府、尚书台、侍中寺三司同掌国政,不分高下。那三司长、吏必然互相推诿,各争所执,如此何以处之国事?”

  钟繇当即开口说道。

  自己再不说话,别人说不定要都以为自己心生怨言呢。

  虽然,自己确实有怨言,但自己知道,跟别人知道是两码事!

  高诚抬目看了眼钟繇,说起来还真是有点亏待了元常,几次三番的让阎象顶着录尚书事的名头。但是,自己必须要掌握尚书台啊,也只好以其任尚书令,来保证尚书台不会出现意外情况。

  没办法,尚书台的职权,就决定着其必然是要引领国政。

  天下之要,皆在尚书。

  在前朝尚书台不过少府卿下属之际,便有人能看清楚尚书之要。更别提现在的大周了,几番改政下,尚书台早就跟少府分家过日子了。而且,越居其上~

  自己不是信不过阎象,而是有些权力,自己必须要有亲腹在把持着。

  这是要做给国朝百官,做给天下人看的。

  让所有人都知道,尚书令在一天,国相府就做不到只手遮天!自然,也包括自己设想中的中枢府!

  “不错,元常所言甚是。中枢令、尚书令、侍中三司并立,孤意以中枢令领持国事,若无录尚书事之衔,难服众口。所以,三司便如此规制了。”

  请收藏:https://m.001web.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