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四十五章 能者无所不能(一)_重生李岩之再续大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而建造的生活区,也就是小区却布置在了南岸,二者之间有一段大约二十里路距离。选择这个距离其实也是李岩无奈的选择。昌江新县城的主要人口肯定就是来自这些工厂,如果距离远了,大家上下班就比较困难了。其实,在现阶段,即使这个距离,对于普通行人来说,也要耗费大约一个时辰。

  不过,李岩对此自然早有准备。虽然由于蒸汽机技术的限制,暂时还不能制造小型化的蒸汽机,火车的面世还要有一段时间,但有轨马车还是可以制造的。有轨马车是指靠马匹牵引车辆、车轮在钢制轨道上滚动行驶的交通运输工具,可搭载双倍于普通马车的乘客和货物。由英国人约翰·乌特兰于1775年发明。

  李岩自然是毫不客气的拿过来使用。从工厂区到李岩设计的第一个生活小区,距离只有20里,即使铺设铁轨也要不了多少钢铁,并且,将来即使火车上马了,也可以直接在上面使用,只是要考虑到火车的重量多添加一定的承载余量即可。

  既然是自己首创的铁轨,轨距自然是李岩确定。在古代,秦始皇提出车同轨,轨距为6尺,秦尺折算成公制的毫米,大约1460毫米。其实在古代中国就有了完整的一整套长度单位,比如丈以下为尺,然后是寸,接着是分,厘,毫,秒(宋以后又叫“丝”),忽,微。不过,古代长度要求没有那么严格,寸以下的单位就很少用了。既然如此,李岩就开始大胆变革了。李岩虽然在此时还不能影响大明的计量单位,但是在工厂,李岩的话比圣旨还管用。因此,李岩重新规定了长度单位,即一寸等于三分。明朝一寸大约是32公制毫米,这样,1分略大于10毫米,一厘1毫米略大。李岩规定,在工厂生产中,厘为生产的主单位,所有的图纸标注,都必须以厘为单位,同时普及小数点的概念,生产中甚至可以精确到毫,估计到丝,在一向大条的大明或者说是还处于起步阶段的西欧国家来说,这样的精度是骇人听闻的。正是有了这样的规定,李岩才能做出规定,轨道的轨距为1500厘。

  李岩一切以蒸汽机车的要求来建设这二十里的有轨马车的轨道,虽然建造的规格很高,要求也很严格,但大家习惯了李岩创造的种种奇迹,早已习惯了听从命令而不是首先质疑。而且,明人一向勤劳,比后世人还能吃苦。原本李岩还规定了五个月的工程截止日期,竟然被八百余名筑路工人在三个半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因此,施琅等人才会在入狱之前看起来还很荒凉的工厂周围看到这四条蔓延到远方、似乎没有尽头的铁轨道。

  现在不比当初琼山县县城的建设与广州城的加固,基建就耗费了大量的钢材,现在这些项目都完工了,钢材的消耗量急剧下滑,然而,琼州炼钢厂产量却与日俱增,这些钢铁用在哪里?只能寻找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铁路就是钢铁的一个重要应用场合,因此虽然高标准造成了钢材使用量的急剧增加,但对钢铁厂来说,反而是件好事。

  请收藏:https://m.001web.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