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二十四章 多尔衮的反扑(一)_重生李岩之再续大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可是,事实证明,大明人太乐观了。

  北京,紫荆城,顺治接到南方的战报,内心也是有些惶恐。毕竟,这是我大清第一次丧失疆土(广州),更是叛清的明军又复叛大明的第一次(吴胜兆反清),这对大清无异于当头棒喝。

  以代善为首的保守派再次提出,“时势有变,当立即收缩兵力,以不变应万变。”

  此言当即遭到多尔衮的斥责,他的意思,“此时的形势并没有想象中那般恶劣。李岩之所以占领广州,无非是趁着大清主力返回江宁,广州兵力空虚之故。一旦大清主力返回,夺回广州并不在话下。至于吴胜兆反清,并不是出于什么民族义愤,只不过是因为个人大肆掠夺普通汉民遭受斥责而心生不满,才重新投奔了大明,这样的人投降大明,只会为大明蒙羞,却增加了大清在汉民心中的地位,从争取民心上讲,我大清反而更胜一筹。因此,局势依然为我掌握中,不值得担心。既然我满洲八旗疲惫不堪,是时候让三顺王与平西王南下了。”

  满清处于对这些投降我大清的明军的忌惮,一般都是采取静置的态度,限制他们的行动,以免让他们做大。但是,形势有变,单纯的满洲八旗甚至加上汉八旗与蒙古八旗虽然精锐,战斗力强悍,但数量有限,面对数量几十上百倍的汉民,很有力不从心之感。再不顾不得养虎为患,决定让这些豺狼见血了。

  为此,多尔衮甚至放开了对三顺王与平西王吴三桂的兵力限制。下诏改封恭顺王孔有德为定南王,怀顺王耿仲明为靖南王,智顺王尚可喜为平南王。同时,令定南王孔有德兵力由旧兵三千一百扩充至两万,进攻长沙;尚可喜与耿仲明各增兵至一万,分别进攻广东与江西,而后,尚可喜与耿仲明合攻广西。

  对于吴三桂,清廷的顾虑却更多。因为吴三桂拥有此时满清藩王中最多的兵力,接近两万,这还是清军多次敲打之下的结果。其实,原本吴三桂在投降满清之时,兵力足有五万人。随后被满清多次削减,终于回落到两万余人,但是保留的都是军中精锐,战斗力远远超过其余的三顺王。在1647年前,吴三桂一直被安排进驻在锦州。对于清政府的这种安排,吴三桂了然于心。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提什么“复君父之仇”,而是望风转舵,称崇祯帝为“故主”,反复表白自己“矢忠新朝”了。

  一是吴三桂态度良好,二是清廷急需用人,终于在1647年将吴三桂这之恶犬也放了出来,让他带领自己的部署,会同汉八旗将领李国翰同镇汉中,镇压贺珍等大顺余部发动的叛清起义,并随后南下,抚平川南、云贵等地。

  清廷如此的大动作,充分表明了誓将一切本土的反抗势力绞杀殆尽的决心。

  清

  请收藏:https://m.001web.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